English

吉林森工集团是怎样缓危解困的

1998-02-11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郑北鹰 我有话说

国有森工企业目前困难重重。为帮助这些企业走出困境,1997年开始,林业部在国有林区中的9个林业局开展了森林复合经营和种植业、养殖业以及林区的多种资源开发、发展林区替代产业。在试点中,吉林森工集团努力开拓,找出了几条缓危解困的路子:

路子之一:搞活经营机制

吉林森工集团是国家首批57家试点企业集团之一。1994年,这个集团也和其他森工企业一样,面临严重的困难:集团内几个大中型企业停产或半停产,累计亏损8623万元,富余人员多达10390人,还有待业青年11839名;集团内非生产性开支居高不下。仅集团所属公检法文教等单位开支每年就高达2.4亿元,占全集团销售总收入的12.7%。

在这种形势下,吉林森工集团首先决定搞活经营机制,让每个职工都积极行动起来,千方百计地为缓危解困而奋斗。在灵活机制的促进下,这个集团先后建立了湾沟水泥厂,改造了泉阳矿泉水啤酒厂,这两个项目年创总产值5000万元,创利税1200多万元。他们还投资3700万元新建了临江硅藻土助滤剂厂,现已收入7000多万元。这个集团成员之一的吉林制材厂,是专门加工原木的工厂,由于木材采伐量的大幅度减少,这个厂开工率日见降低,但全厂职工群策群力,根据本厂所处的地理特点,临街办起了40多个商店,年收入100多万元,避免了工厂停产后工人放假、企业倒闭的局面。现在,吉林森工集团多种经营产值已达到4.7亿元,占全集团总产值的18.7%。

人多是国有企业的一大通病。吉林森工集团冲破重重阻力精减人员。集团机关由原来的326人减到149人,并规定大型林业局管理人员不得超过150人,小型林业局管理人员不得超过100人,集团机构总数由243个减少到173个,各类管理人员总数由2595人减少到1188人,把分流出来的人员充实到9个专业公司中去。

通过精减人员和加强了对经费开支的管理,1996年吉林森工集团各成员企业机关行政经费比上年少支出800多万元,1997年上半年全集团企业管理费比上年同期减少1061万元。9个专业公司年创效益849万元。集团还大力发展家庭经济,使38460户职工家庭经济收入增加1.4亿元,占职工总收入的25%,并借此安排下岗职工29192人,占下岗职工的49%。

路子之二∶彻底与市场并轨

吉林森工集团中的湾沟林业局曾是典型的森工亏损企业,累计亏损5480万元,长年拖欠职工工资。在实施了资产经营责任制,实行了集中决策,多级管理,自主经营的改革之后,以前没有充分开发的林地资源,现在得到了开发,林地成为参林、粮林、药林间作的最佳场所。大量过去靠伐树的工人现在通过种植人参、养殖家禽、种植其他经济作物、家庭经济等多种经营得以缓危解困并走上富裕之路。

据林业部产业司负责人介绍,现在已有许多林业局实现了粮、菜、肉类自给,为保护森林资源做出了重要贡献。目前,湾沟林业局所属的30个独立经营单位全面完成经营指标,曾长期亏损的单位也实现了当年转亏为盈,全局实现利润150.5万元,并全部补发了拖欠的职工工资。在市场经济的轨道上,吉林森工集团得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,1996年成功地实现了到赤道几内亚开展森林采伐经营,实现销售收入3000多万元。

路子之三∶盘活存量资产

资金问题是国有企业普遍面临的难题。吉林森工集团也曾有4个大型加工厂因资金问题,在工厂建成之时,就到了停产之日。在债权清理上,这个集团实行严格的谁欠谁负责清回,在清理债权期间停发工资以及招标清欠等办法,有效地清理了债权,使这4个大型加工厂得以顺利运行。

吸引外部资金,借助社会力量盘活存量资产,是吉林森工集团走出的一条好路子。集团所属泉阳林业局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标300公顷林地,发展人参种植,回收资金400余万元。吉林森工集团推行机电设备有偿转包,回收资金1400多万元。截至去年8月,吉林森工集团还通过出售小企业34个,出售闲置设备57台套,出售房屋4287平方米,出租房屋33677平方米,共收回资金1200多万元。另外,这个集团在对外招商引资上也做出了重要成就,仅这个集团所属的长春胶合板厂在中外合资后,中方每年就可收回1000多万元的纯利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